從古老造船業看3D打印 開發應用場景成發展關鍵所在


造船這門古老的技術,早在人類有歷史記載之前就已經出現,迄今已有數萬年的歷史。從原始的手工打造,到后來的大機器生產,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造船工藝各有千秋。然而,時至今日,又一項新的技術應用到造船業當中,相比之前所有的技術都有了重大突破,那就是備受矚目的3D打印技術。

3D打印賦能造船業、在不久之前,美國緬因大學發表聲明:該校高級結構與復合材料中心一臺3D打印機耗費72小時打印出一艘長7.6米、重2268公斤的巡邏艇,總制造成本約40000美元。在澳大利亞3D打印技術也將開始被應用到造船業,澳大利亞國防部正在資助一項為期兩年,涉及資金150萬澳元的測試項目,以評估一款速度奇快的3D打印機能否為澳大利亞皇家海軍“阿米代爾”級巡邏艇編隊提供更多零部件。

隨著相關科技的成熟,3D打印作為一項新興的快速成型技術,具有高效定制、精度高、成本低等特點,在眾多領域開始受到追捧。對于一般人而言,3D打印技術或許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,并不了解其中的技術。在3D打印的過程中,需要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彼此支撐,才能實現最終的打印成功,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項就是3D傳感技術。

3D傳感技術應用場景藍海無限、得益于近幾年來智能手機產業的快速發展,蘋果iPhone X創新式的引用3D結構光攝像頭,通過面部識別技術代替以往的指紋識別,讓3D傳感技術落地普及“進入尋常百姓家”。其實,最早在智能手機上的應用,只是3D傳感技術眾多場景中的縮影,因為更貼近廣大用戶,所以在這方面的認知也會更直觀。此外,在移動支付、家居、安防、建筑等領域應用場景也十分廣泛。對于廣大廠商而言,更應該思考如何開發3D傳感技術更為廣闊的應用場景,并以高性價比的成本和便捷操作進行商用。

中國3D傳感企業異軍突起、3D打印技術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,彼時因為3D傳感技術還不太成熟,大大制約限制了3D打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。進入到21世紀后,各國紛紛在3D傳感技術方面發力,向前邁進了大步發展。作為行業的后起之秀,近年來中國在3D傳感技術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,甚至不少國外企業都開始轉向目標,來尋求與中國相關企業攜手合作。

惠普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科技(IT)公司之一,旗下的三大業務集團:信息產品集團、打印及成像系統集團和企業計算機專業服務集團,在業內均屬翹楚。在3D打印方面,其選擇了和一家中國企業——3D傳感領軍奧比中光進行合作,并且在多個產品上進行了深度應用,可見中國3D傳感技術已經受到了國際一線企業的重視與認可。

因為所處的領域比較前沿,普通用戶對于3D傳感技術相關的業務合作并不十分關注。其實,惠普與奧比中光的合作由來已久,早在2016年,雙方就已經攜手開展3D掃描一體機的研發,奧比中光取代英特爾Real Sense,成為惠普sprout pro G2一體機的供應商。這在當時的業內,被稱為揚眉吐氣的一件大事。當然,最終雙方的合作也不負眾望,憑借強大的3D掃描功能,惠普sprout pro G2一經發布便獲得市場廣泛好評。

在一炮而紅之后,奧比中光與惠普在3D打印領域深耕,開展了更廣泛的合作。例如,研發了最新一代的HP Z 3D Camera,據消息透露,首發于CES2018的HP Z 3D Camera采用了奧比中光Astra系列3D傳感攝像頭,相較之前產品,其掃描精度及性能有了大幅提升。而這些,都是我國3D傳感技術與日俱進的最佳證明。

可以預見,隨著3D傳感技術的不斷精進,其必將會給眾多傳統行業帶去迭代升級。而對于廣大用戶而言,也會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變得更加智能、便利,這也許就是3D傳感技術發展的最大初衷。

轉載請注明:中國3D智造網 » 從古老造船業看3D打印 開發應用場景成發展關鍵所在

喜歡 ()or分享
留言與評論(共有 0 條評論)
   
驗證碼: